扬中之窗_扬中新闻门户网站

热门TAG标签:

用“科技+”为训练赋能,军校课堂原来可以这么“潮”!

来源: 作者: 发布时间:2021-05-19

“前方街区被‘敌’占领,出动无人侦察车!”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,操作手在平板电脑上按下“前进”按钮,无人侦察车摄像头瞬间开启,前方街区画面在屏幕上一览无余。

“迅速展开搜索。”通过无人车前方传回的实时画面,组员立即对“敌”方兵力部署进行分析研判,并确定搜索方案。

不久前,第一期全军院校军事基础教育骨干集训班在国防科技大学举行。为期10天集训中,无人机、无人侦察车、激光仪器等高科技装备竞相登场,激发着参训人员的创新思维。“军校学员的课堂竟然这么‘潮’!”在一旁观看的陆军工程大学讲师孔令华感叹。

用“科技+”为训练赋能,在国防科技大学军事基础教育学院并不鲜见。他们把激光交战、地形仿真、射效评估、数字战例等成果,用在军事基础教学训练中,带来不一样的景观。

军校课堂原来可以这么“潮”

■许鑫 胡青贵 倪浩洋

  学员借助射击辅助系统进行手枪射击训练。吴文翀摄

下猛料,“输在起跑线上”也能逆袭

风刮得正紧,淅淅沥沥的小雨不停往脸上扑,学员于宏渤瞪大眼睛紧盯瞄准镜。

“48环!好样的!”听到成绩,于宏渤松了一口气。两个月前,第一次联考专项强化训练时,他打了个“满靶飞”。

拿着靶纸,于宏渤从未感到如此窘迫。从小到大成绩名列前茅的他,因为射击成绩不及格,成了“输在起跑线上的人”。

“联考在即,必须加点儿猛料才行。”为了帮助于宏渤顺利过关,射击教员李琳拿出了“压箱底”装备——某激光模拟系统。

看着加挂在枪托下火柴盒大小的蓝色盒子,于宏渤小声嘀咕:“这么一个小盒子,怎么帮我提高成绩?”

“有没有用,一试便知。”李琳在靶纸的4个角安上了反光镜,并将数据转换器连接在电脑上。

于宏渤举起加了“外挂”的枪,稳了稳心神,扣下扳机。

“射击时,弹着点突然向下猛烈移动,说明你在握持过程中出现了猛扣扳机的错误动作。”从电脑屏幕实时反馈的瞄准线变化,李琳找出了于宏渤的症结所在。

“我一直以为成绩上不去是因为训练不足,原来是没有对症下药。”于宏渤恍然大悟。

在系统辅助下,每击发一次,于宏渤就在电脑上回看瞄准线轨迹,再慢慢调整扣扳机时的手部力量。

“稳固持久地据枪,正确一致地瞄准,均匀正直地击发……”再一次将准星放在觇孔中间时,于宏渤的脑海中不停回忆纠正训练时的感觉,慢慢调整动作:自然贴腮,减缓呼吸,轻扣扳机……

为了加深记忆,训练结束后,于宏渤把每一次弹着点的轨迹变化记录下来,为打出的子弹建立“档案”。一有时间他就进行击发训练,研究琢磨手的“力道”。

虎口处磨出来的茧,见证了他从不及格到优秀的“逆袭”之路。

  利用数字化监测系统实时跟踪记录小组长跑测试数据。张云帆摄

巧点拨,栽跟头才能“捡”明白

“撤步引弹,挥臂扣腕。”学员郑海洋没想到,教材上简简单单的8个字,让他在训练中栽了大跟头。

站在掩体前,郑海洋接过教员手里的手榴弹。“加油,我可以的。”他暗暗给自己打气。拉开拉环、挥臂引弹、奋力投出……本以为手榴弹会在空中划出一道完美的弧线,谁知由于出手点过低,模拟弹瞬间被前防护墙反弹回来,落在了脚边……

一周的模拟训练,换来如此惨痛的教训,郑海洋怎么也想不明白。其实,一旁的手榴弹投掷安全预警系统给出了答案——

在郑海洋“出手”瞬间,安全员夏军的耳机中已经响起了警报声,系统后台分析该学员未按预定模式出手,提示灯由绿色长亮迅速切换为红色闪烁。

事后,夏军播放了郑海洋投掷时的回放录像。系统画面显示,郑海洋的错误动作导致弹着轨迹改变,预判手榴弹运动轨迹的“红色箭头”指到了防护墙上。

此前,郑海洋一直认为,掌握投弹基本要领就能“通关”。现在他才领悟,“标准动作是如此重要”。

栽了个跟头,捡了个明白。在系统的点拨下,郑海洋开始严抠细训。鉴于训练时肌肉过于紧张,他双手握拳,肩部、颈部向后用力紧绷,憋气,直到无力坚持时再放松。每次做完这个动作,郑海洋都感到全身肌肉放松,“手榴弹都感觉没那么重了”。

经过一段时间调整,郑海洋再次站到投弹区。这一次,安全预警系统的警报声没有响起,郑海洋的手榴弹在空中划出了完美的弧线。

第一次参加战场救护演练,学员代祖宇也因操作不规范,收获了一张“不及格”成绩单。

止血、包扎、固定……代祖宇仔细回想,自己的操作流程完全符合考核大纲规定的优秀标准,问题到底出在哪里?

“止血带应该扎在手臂上臂的上三分之一处,而不是下三分之一处。” 教员宋殿义打开自主研发的人体VR系统,让代祖宇戴上了VR眼镜。

通过VR眼镜,代祖宇清楚看到了人体的血管、神经、血流方向等。用手柄选择左上方的神经系统键,可以直观地看到手臂上臂的下三分之一处血管分布,如果救护人员误将止血带扎在下三分之一处,很容易导致神经损伤。

“VR技术让我大开眼界。”代祖宇带着VR眼镜,手里拿着操作手柄,不时对着空气“指手画脚”。这种沉浸式体验,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
在新一轮群众性战伤救治技术练兵活动中,代祖宇再次报名参赛。

“前方30米处出现我部人员‘受伤’……现迅速前往目标地点实施抢救!”接到命令后,代祖宇迅速进入实战状态。

按照VR教学中的人体构造演示,代祖宇准确判断出包扎位置,立即展开救治。最终,他以优异成绩获得简易包扎单项第一名。

  使用“龙牙”对抗系统的学员在进行班组战斗战术内容训练。陈效通摄

智升级,无预案也能打“翻身仗”

一场应用智能穿戴设备的无预案对抗演练打响。双方披挂感应头盔、感应马甲,全程使用激光模拟对抗装备。

“报告!我方无人侦察机已起飞,正在对目标区域进行侦察。”“报告!蓝方共6人,分两队从左右两侧进攻。”对抗演练一开始,红方便派出无人侦察机前来一探究竟。

通过无人机前方传回的画面,红方队长马永鉴将蓝方情况尽收眼底,并迅速带领小组向目标地域前进。

由于侧翼小组及时占领有利地形,红方左路刚一探头,便被蓝方的激光枪“击毙”,感应头盔迅速放出彩色烟雾报警。

面对蓝方沿途设置的陷阱和袭扰,红方及时调整策略。到达数据节点所在的一号建筑后,蓝方分两路对红方实施攻击,企图窃取数据。红方指挥员迅速采取小群多路战术,前后呼应,一举将蓝方歼灭。在各种特情层出不穷的无预案实战对抗中,红方打了个漂亮的“翻身仗”。

长沙郊外,夜色深沉。学员姚弘毅站在考核起点,即将开始军事地形学夜训考核。

与往常不同的是,这次考核,装备升级了,他的手腕上戴着一块智能手表。

作为一名军事地形学发烧友,姚弘毅信心满满地向未知地域发起挑战。凭着准确的方向感,“开局”不到20分钟,姚弘毅已经“打卡”了两个点位。

夜色越来越深,山路越来越陡,姚弘毅一头扎进了一条崎岖小道。由于地形复杂,大量折返跑耗费了体力,他的脚步慢了下来。姚弘毅抬起手腕看了一下智能手表,显示配速7分钟/公里。

“糟糕,如果按照这个配速行进,很可能完不成任务。” 姚弘毅深吸一口气,让自己冷静下来。判定方位、标定站立点后,他又重新回到了“正轨”。

一路上,姚弘毅不断修正方位,腿被灌木丛刮破了皮都没顾得上擦一下,终于提前15分钟到达集结地域。

“你折返跑的地域,西侧有个山谷,东侧有山背,下次如果再遇到类似情况,可以通过这两点定位方向,而不是手足无措地原地打转。”通过教师端屏幕上“地形助手”记录的学员行进方向、速度等信息,教员程果指出了考核中姚弘毅的不足。

“智能穿戴设备帮助我们实现训练升级。”姚弘毅说,那种拼尽全力,不经意间在树丛中、墙角里发现地物标识的成就感,吸引他一往直前。